网站首页综合新闻十大育人通知公告制度文件师德师风一线风采理论园地能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三全育人>>十大育人>>文化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正文
  新闻浏览

【学习强国】“强国复兴有我”百姓故事汇线上故事展示丨李大钊的家风家教

2024-02-29 09:19:37 来源: 浏览:

发表时间:2024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的生命虽然定格在三十八岁,但他的伟大人格、品格风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留下了宝贵的思想精神财富,涉及社会主义思想、建党思想、统一战线思想等。在这些思想精神财富中,李大钊的家风家教值得我们认真体悟。

  对自己:朴实无华、简易生活

  家风家教展现的是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良好的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的宝贵财富。李大钊在家庭生活中非常注重家风家教。作为一家之长,他积极倡导朴实、简易的生活作风。从收入方面来说,李大钊作为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一直有着较为可观的薪金收入。他任北大教授时工资为二百块,加之他在北京其他大学做兼职教授,每月的收入近三百块大洋。尽管有着较高的收入,但他始终保持朴实、简易的生活习惯。在平日工作中,他常以温和慈祥的面容示人,身着简单的灰色衣衫,让人有十足的亲切感。对于青年学子,李大钊特别关照和爱护。一些青年学子经常到他家中讨教问题,常常至深夜。李大钊动手给他们沏茶倒水,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对此,李大钊的同事和一些青年学子均深有体会。张申府曾谈道:“综守常同志的一生, 就他的处人处事说,很可以称他为温文君子。”罗章龙也回忆道:“守常同志自奉俭约,非常刻苦。他居室简陋,食不兼味,服饰简单,‘大布之衣,大帛之冠’,以革命为家,支持党的事业不遗余力。”

  李大钊的这种生活作风与他个人秉持的生活习惯以及改造社会的理想信念有很大关系。在他看来,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衣食宜俭其享用,戚友宜俭其酬应,物质宜俭其消耗,精神宜俭其劳役”。每个个体理应拒绝贪婪、奢靡、过度享受的生活作风。正如他自己所倡导的“吾人自有其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实简朴之生活,当珍之、惜之、宝之、贵之,断不可轻轻掷去”。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上之所以会出现“虚伪、夸张、奢侈、贪婪种种罪恶,皆因此过度之生活以丛滋矣。今欲有以救之,舍提倡简易之生活,别无善途”。因此,若要改变社会的奢靡之风、减少社会滋生的种种罪恶,唯有倡导和厉行简易之生活。简易之生活为社会之福音。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李大钊的一生始终保持朴实、简易的生活作风。“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正是李大钊追求和践行简易生活的生动写照。

  对长辈:尽心尽孝、恭敬坦诚

  李大钊的幼年十分孤苦。在他还未出生时,他的父亲李任荣离开了他。两年后,他的母亲周氏也相继离世。李大钊是在祖父李如珍的培育下长大的,他的成长倾注了祖父大量心血。李大钊在自述中提出:“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姊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教养成人。”因此,李大钊对祖父的养育之情铭刻在心,一直怀有感恩之心。在李大钊读中学的第二年,祖父李如珍病重。李大钊赶忙回到家中,一直守在祖父的身旁,几夜不睡。在祖父弥留之际,李大钊尽可能地献上自己的一片孝心。几天后李如珍去世,这给李大钊带来了极大的痛楚。养育之恩,未能行孝,或许是李大钊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除了李大钊的祖父外,李大钊家中还有一位鲜为人知的表姑薛范氏。薛范氏是李大钊祖父李如珍的外甥女。由于李大钊幼年父母双亡,表姑薛范氏帮助李如珍一起照看李大钊。李如珍去世后,薛范氏经常帮助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料理家务。在李大钊东渡日本留学期间,她又在经济上给予慷慨资助。可以说,表姑薛范氏的关爱无疑使在外求学的李大钊多了一份安心和感动。在日本留学期间,李大钊购买过三件茶具(一对茶盘、一件茶叶筒)。回国后,他将茶盘送给了自己的表姑。1957年,政府在修建李大钊故居纪念馆时,薛范氏将自己珍藏多年的这对茶盘赠送给了李大钊故居纪念馆。

  李大钊始终不忘表姑的抚育恩情,对她十分恭敬。来北京工作后,他经常邀请这位长者到他家中居住,以尽自己的孝道。平日里,当薛范氏对李大钊的工作生活有疑惑时,李大钊也会耐心诚恳地给予回应。

  有一次,李大钊家中来了几位外国人。李大钊在与客人会谈之前,特意叮嘱赵纫兰和姑妈在门口盯梢。对此,姑妈薛范氏感到非常疑惑。原来,来到李大钊家中的俄国人正是共产国际的友人。他们正在商议在中国建党的事宜。客人离开后,薛范氏问李大钊:“这些日子,常有外国人来咱们家里,这都是些什么人?你可千万别惹出什么事来啊!”李大钊为了消除表姑的疑虑坦诚地解释道:“来到家里的外国人,是俄国人……那里进行了革命,建立了工人和农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就叫作苏联了。领导革命成功和建设新国家的领导力量,就是苏联共产党。我们也要建立一个这样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革命成功以后,也要建立一个工人农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您和侄媳妇为我们在门口放风,就能够保证我们的安全,这也是为革命做工作啊!到了革命成功的那一天,还要表扬您做的这些工作呢!”薛范氏听到了李大钊的解释,渐渐明白了李大钊所做事情的重要意义。因此,以后每当李大钊家中有客人来商谈工作时,她和赵纫兰负责看门放哨,全力保证会议的安全进行。

  对妻子:相守相伴、勤俭持家

  李大钊作为一名学者,思想是进步开放的。尤其在对待婚姻的问题上,他一直主张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他认为:“夫婚姻既以恋爱为惟一之条件,则其自由之权,当一操之本人,乃为天经地义不可或违。”反观李大钊自身的婚姻,却是在祖父的包办下完成的。李大钊十一岁时,在其祖父李如珍的安排下,李大钊同邻村的姑娘赵纫兰结了婚。虽然李大钊的婚姻属于传统的包办婚姻,但他并没有对自己的妻子流露出半点微词。

  赵纫兰年长李大钊六岁,少年时期的李大钊受到了赵纫兰无微不至的照顾。1907年,李大钊赴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求学。在此期间,李大钊上学的费用以及家中繁重的家务,全由赵纫兰一个人承担。李大钊在自述中写道:“钊在该校肄业六年,均系自费。我家贫,只有薄田数十亩,学费所需,皆赖内人辛苦经营,典当挪借,始得勉强卒业。”之后,李大钊远赴日本留学,也是在赵纫兰的精心帮助和支持下完成的。

  李大钊十分体谅妻子的辛劳,对她为家庭的付出十分感激。因此,在北京工作后,他将妻子和孩子接至北京一起生活。此后,李大钊、赵纫兰夫妇相守相伴,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扶持。白天,李大钊外出上班,赵纫兰在家里操持家务;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享受着平静安详的生活。也正是赵纫兰的相守相伴,才促使李大钊可以集中精力写作完成许多经典名篇,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正值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李大钊在工作上非常繁忙。每当李大钊在家里与同志们商谈工作时,赵纫兰机警地到门外放哨,有时也传递消息或递送情报。可以说,赵纫兰一直站在李大钊身后,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日常生活中,李大钊和赵纫兰一直秉持着勤俭持家的生活理念。朴素衣裳、家常饭食、简易房舍是他们二人勤俭持家的生动体现。革命先烈张太雷的妻子王一知曾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做学生工作、开展妇女运动,她曾寄宿于李大钊家中,对于李大钊夫妇的勤俭生活有着深刻的印象:“大钊同志的家十分简朴,房子是旧的,没有多少家具,但打扫得很干净……他们夫妇感情很好,大钊同志对李夫人关怀体贴,李夫人为了支持大钊同志的工作,日夜辛勤劳动。我住在他们家的厢房里,正对着一个小小的天井。我每天总看见她洗一大盆子衣服,还要自己烧饭,打扫房间,终日辛劳,却毫无倦色。”与此同时,李大钊在北京工作十余年,曾数次迁居,从来没有购置自己的房产,皆是租房。虽然他有着较高的收入,但大部分收入用在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经费和资助一些贫寒学子上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曾说:“父亲经常接济穷苦的学生、工人和有困难的同志。他是大学教授,月薪二百多元,但母亲常常为了柴米油盐发愁,我记得我们每次跟父亲回老家,坐火车从来都是坐末等车。”正因如此,李大钊家中的经济状况也日益紧张起来。北大校长蔡元培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吩咐会计科发薪水时扣下李大钊的一部分直接转给赵纫兰,以作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之用。

  总之,李大钊夫妇以勤劳节约的精神操持家务,他们将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地奉献给他人和社会。正如他自己倡导的那样:“吾人之躯干,块然五尺耳,一榻之域足以安息之而有余,安用此华楼广厦也?吾人之口腹,所求者瞬间一饱耳,箪食瓢饮足以飨应之而有余,安用此甘旨珍错也?吾人之家族,纯实之爱即足以慰安之,安用此无谓之虚荣也?吾人之戚友,淡泊之情即足以结纳之,安用此不当之酬赠也?”

  对儿女:理想教育、艰苦奋斗

  李大钊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对儿女的教育首先是理想信念的教育。作为一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的视野和格局是宏大的。为近代弱乱之中国、苦难频仍之民族而奋斗是他一生的初心和使命。他在自述中谈道:“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因此,他时常对子女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鼓励他们奉献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有一次,李星华和哥哥李葆华给父亲唱了一首北京孔德学校的校歌,歌词中的一句话是“你永是青春的花园,你永是美丽的王国”。李大钊听后,说:“要建设称得起青春的花园、美丽的王国这样合乎理想的学校,在今天的社会里根本做不到。只有将来实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我们的孩子们才可以进那样青春的花园、美丽的王国。”为此,李大钊教孩子们唱《国际歌》和《少年先锋队歌》,并向他们讲解歌词的大意。对此,女儿李星华深有体会:“父亲一遍又一遍地教给我们,他的声音唱得那样低沉而有力,仿佛他体味着歌曲里蕴藏的为了美好的理想而奋斗的力量,并且要用它来感染我们。”

  与此同时,李大钊也善于通过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事例来对孩子们进行理想教育。李大钊常常以农民为例。他对孩子们说:“你看农民们辛辛苦苦地种下东西,收获的时候是多么喜欢呀!他们忘记了辛苦,只有快乐。我们的革命也是一样……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我们会像农民把庄稼收回家来一样的快乐呢!”

  平日里,李大钊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们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正如女儿李星华所说:“父亲愿意把我们培养成遇山不愁、逢海不惧的人。”为了使孩子们经风雨、见世面,李大钊时常带着孩子们爬山、渡河、郊游。昌黎五峰山是李大钊一生最爱的地方之一。1919年暑假,李大钊带着儿子李葆华到五峰山游览。为了培养儿子的意志力,他带着儿子到陡峭的山崖边找水晶石,一路上还摘山花、拾松子、捡核桃。

  有一年冬天,北京城下起了鹅毛大雪。李大钊高兴地对孩子们说:“雪下大了,我们快拿扫帚到院子里去扫雪吧!要是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扫完雪、堆完雪人以后,你们要是有兴趣愿意作诗,也诌一首。”不过,由于雪下得太大,孩子的外祖母和母亲赵纫兰都不建议他们出去。李大钊却笑着说:“孩子们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人经常活动活动身体也会有抵抗力,待在屋里不动弹就更怕冷了。”就这样,李大钊带着孩子们欣然出门。扫雪的时候,他还对着孩子们说:“将来谁也不能当寄生虫,谁要是不劳动,就没有饭吃!”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之下,李大钊的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胸怀理想、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秀品格。李大钊牺牲后,儿子李葆华、女儿李星华积极投身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他们为中华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学习强国》


相关文章 关闭窗口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